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4:22:37   浏览:878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卫生部


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卫生部
2002年12月27日

  为贯彻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目标

1.坚持后勤管理和服务职能相分离的原则。改变"小而全"和"医院办社会"的传统模式,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理顺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关系,建立后勤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2.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通过组建后勤服务专业化实体或集团,走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道路。引入竞争机制,精简冗员,降低成本,为病人和医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后勤服务。

3.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把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相联系。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改革的总体目标: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后勤工作的特点,通过组建后勤服务实体或集团,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实现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在今后三年内,实现后勤服务由单位各自为政、"小而全"向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机构由办后勤服务向购买后勤服务转变。逐步形成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快捷、方便的新型医疗卫生机构后勤保障体系。

二、主要内容

1.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离。医疗卫生机构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主要指: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房地产权管理、基本建设管理、设备物资管理、环境秩序管理、后勤服务规划和监督管理等。后勤服务职能主要指:为医疗业务开展而提供的各项劳务、技术和餐饮服务、动力能源管理、通讯、安全消防管理、物业管理、污水处理、太平间管理、医用水、气体集中供应以及消耗性物资采购供应、车辆维修、设备维修、被服制作洗涤等。改革后的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部门要精简人员,转变职能,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并代表本单位购买后勤服务,监督后勤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

2.改革后勤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后勤服务部门成建制地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合适的范围内,组建跨医疗机构的后勤服务集团,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医疗机构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将从医疗机构中分离出来的后勤服务实体,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入此类集团,组成行业后勤服务集团,优势互补,统筹管理,促进行业后勤服务集团加快走向企业化和社会化。

3.改革后勤经济管理方式。在改革起步阶段,医疗卫生机构应以社会化改革前三年本单位后勤服务项目消耗资金总额的平均值为标准,支付给相应的后勤服务实体或集团。三年后逐步实行按服务项目结算。改革后勤服务经费拨款为有偿服务收费,双方通过契约形式,建立供需关系和监督机制,并按合同支付后勤服务费。在后勤服务投资方面,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医疗机构后勤投资体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各种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后勤服务产业。

三、改革的相关问题

  医疗卫生机构在后勤服务职能及人员与本单位规范分离后,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相关问题。

1.做好国有资产的评估和划转工作。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医疗卫生机构原用于后勤服务的房屋、设施等,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提供给后勤服务实体或集团使用,并根据确定的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在清理、评估和界定后,按规定进行合理划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做好人员分流工作。后勤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在转制中调整后勤服务人员的结构,加强后勤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同时,区别原后勤服务人员的不同情况,研究、制定人员分流政策,鼓励后勤服务人员自谋职业或到其他单位工作。对于自谋职业或开办实体的人员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享受各类优惠政策,并妥善解决划转和分流到各类服务保障性经济实体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工作的领导,从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出发,统一思想,统筹规划,精心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加强后勤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结算制度,引导和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

2.主动沟通,争取支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国资、工商、税务、人事、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改革的有关情况,争取更多的支持。

3.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要切实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妥善安置和分流原有后勤服务人员,确保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平稳实施。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指导意见》制定本地区的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政策。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险业治理“小金库”工作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险业治理“小金库”工作的通知

保监厅发〔2011〕61号


各保监局,各国有及国有控股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中国精算师协会:

  10月27日,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贺国强同志在反腐倡廉专项治理工作汇报会上关于“小金库”治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中治金〔2011〕7号),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为进一步做好保险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单位认真撰写2009-2011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总结,回顾开展情况,总结治理成效,分析查找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各单位要按照《2011年保险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保监发〔2011〕15号)附件中的填表说明,根据2009年以来“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相关情况,填报《“小金库”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统计表》(保监发〔2011〕15号附件5)、《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统计表》(保监发〔2011〕15号附件6),即以上报表要反映2009-2011年三年的“小金库”治理情况。

  二、各单位要根据中治金〔2011〕7号文件的要求,继续抓紧完成整改落实,确保三年来发现的“小金库”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并将整改落实工作情况形成专题报告。

  三、各保监局根据2009年至今三年以来的日常监管工作情况,填报《日常监督发现“小金库”问题统计表》(保监发〔2011〕15号附件7)。

  四、请各单位将工作总结、整改落实报告和报表于2011年11月25日以前报保监会财会部。各保监局将此通知转发至辖区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并将其总结、报告和报表汇总后,于2011年11月25日前报保监会财会部。请各单位同时将上述报告和报表的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联 系 人:祝春光

  联系电话:66286617

  邮 箱:Chunguang_zhu@circ.gov.cn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公布实施以来,城市规划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但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随意调整城市规划,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擅自设立开发区、招商城,下放规划管理权等问题比较突出,不仅破坏了规划布局和环境,削弱了城
市规划的调控作用,还造成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助长了不正之风。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领导
城市建设和发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应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
调整或重大变更的,必须依法报原审批机关备案或审批。各地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执行《城市规划法》,并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领导,带头执行城市规划,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集中精力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
管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市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市规划应由城市人民政府集中统一管理,不得下放规划管理权,要坚决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定的“一书二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使城市的各项建设活动,按照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健康、有序地进行。
二、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性和战略性,重点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切实体现量力而行的思
想,注重现实性和可行性。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是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应贯彻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始终。各地正在进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工作,要以《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为依据
,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更少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方向和规模。根据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大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到2000年应控制在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规定范围内,不得扩大;非农业
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上不得再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应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利用非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协调,切实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城市总体规划要确定分阶段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目标,不得突破。要? 岣吖婊杓坪徒ㄉ韫芾硭剑惺蹈愫媒诮ㄉ韫婊ソ舯嘀瓶刂菩韵晗腹婊己笱细裰葱校魏蔚ノ缓透鋈瞬坏酶谋洹3鞘邢角诘母骼嗫⑶婊徒ㄉ瑁家扇氤鞘械耐骋还婊凸芾怼? 为了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依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指定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各地人民政府在审批其他城市总体规划时,设市城市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须先报经建设部商国家计委
、国家土地局核定;建制镇和其他乡镇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须先报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计划、土地部门核定;要按照《城市规划法》和本通知要求进行认真审核。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必须重新修订,在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未经批准前,该城市不得扩大现行
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
三、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法》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法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及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规划和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为促进《城市规划法》的贯彻落实,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今后,要把
《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形成制度,每年进行一次,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对擅自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超前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或在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上弄虚作假的,要严肃查处和纠正。对未依法报请审批机关备案或审批,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扩大城市规模的,要立
即自行纠正,否则要通报批评并限期纠正。对未经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擅自设立的各类开发区,以及可能危及城市安全、严重破坏城市布局和环境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项目,该撤销的要坚决撤销,该拆除的要坚决拆除。对滥占、闲置城市用地的,依照《城市规划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从严查处。对一些违反《城市规划法》的大案要案,要进行公开处理,对有关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城市按上述要求认真进行,同时责成建设部会同监察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联合检查组进行抽查和指导。



1996年5月8日